搞懂區塊鏈,只需要會這兩個名詞

讀完這篇會讓你初步了解區塊鏈,或是讓你對區塊鏈改觀。

現在市面上講的區塊鏈,並不是區塊鏈。

大家口耳相傳的「區塊鏈」實際上主要是兩個部分組成的。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聽到的區塊鏈(Blockchain)要解釋為

「區塊鏈」+「分佈式帳本儲存」
(Blockchain + Distributed Ledger Storage)

大家先把這基本的定義了解,對於日後了解區塊鏈相關技術會更有幫助。
很多媒體以及公司的文章會把這些基本的定義觀念混淆,或是根本自己也分不清楚,所以很多講區塊鏈基本觀念的文章以及影片,看完讓人更一頭霧水。

基於以上原因,這篇會拆成兩個部分來解釋,1. 區塊鏈 2. 分佈式帳本儲存


1. 區塊鏈 (Blockchain)

區塊鏈是一種在單一帳本裡資料的儲存方式。

它將資料打包,並存進一個又一個的區塊,透過區塊排列、密碼學…..等等的幫助下,將這些區塊前後串再一起。(如果妳/你有疑問,是誰負責打包這些資料成區塊,先簡單說明,每個區塊鏈網路的協議會有固定模式選人、或是指定人出來做這件事情,詳情下一篇會解釋區塊鏈網路協議是什麼,以及他的運作原理。現在只需要知道有一套大家都遵行的遊戲規則)

舉例來說,我們記帳的方式可以有好幾種,有逐筆條列式記下來的,例如我 8:00 買了一杯咖啡、12:00 買了壽司……;但也可以把它依照使用目的分類記下來的,例如紀錄成營收、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收支出……等。

而今天區塊鏈這種紀錄資料的方式 (資料有可能是金錢交易、貨物記錄…等等),最普遍的,是搜集一段時間內(例如:比特幣網路是每十分鐘搜集一次),被用戶(或稱節點)發佈在這個網路上的訊息,會有人將這些被發佈出來的訊息打包成區塊。

打包成區塊之後,可以確保有人要更改其中一個區塊裡的內容時,必須要將所有串再他之後的區塊重新去做驗算或驗證,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概念便是區塊鏈的精髓。

當然還有很多問題,你會注意到萬一我不是更改中間的區塊,而是更改最新的區塊裡面的內容呢?這樣我就沒有後面的區塊資料需要重新去做驗證,只要更改這個最新的區塊即可 (所以在工作量證明裡面,最新的區塊是最不安全的,所以在區塊鏈網路的共識機制之中會設計,我們必須等到幾次確認之後才能確定 (Confirm) 這個區塊可信任及安全性是被保護的)

總結「區塊鏈」概念
一種在檔案 (或稱帳本) 中紀錄資訊的方法,我們會將資料蒐集並打包成區塊,再利用密碼學將前後區塊串連,使安全性提升。

2. 分佈式帳本儲存 (Distributed Ledger Storage)

分佈式帳本儲存最基本的意思是,一群參與此網路的每個人都保存著一模一樣的帳本。換句話說,一模一樣的帳本被保存在每一個人的電腦裡。

這也是「去中心化」一辭的由來。

如果參與此區塊鏈網路有 10000 人,這些人手上都有一份一模一樣的帳本,因此當今天有其中 1份 帳本被駭客(或其他原因)更改,其它 9999 份都不會受到影響,這時候大家互相比較一下,就會相信這 9999 份才是真實的,並要求被更改的那一份更新至其他人一樣的內容,否則會無法再繼續參與、使用此網路。

也就是透過分佈式帳本儲存,大家相信「正確的帳本」是多數人正在維護的那一份。

總結「分佈式帳本儲存 (Distributed Ledger Storage)」概念
「分佈式帳本儲存 」就是去中心化的由來。參與這個區塊鏈網路的人都將遵守一套遊戲規則 (又稱協議),每個人都會保存相同一份帳本,這樣如果中間有誰的帳本被竄改,大家還是會以多數人持有的那一份為真。

以上就是 3 分鐘搞懂區塊鏈,先幫大家釐清觀點,日後對區塊鏈相關資訊才能有邏輯性的去了解、吸收。


Q&A

「去中心化 VS 中心化」兩種儲存資料方式的利與弊各為何?

現在 9 成以上公司、政府的資料都保存在中心化的伺服器,例如:Line、Facebook、Wechat。有 2 個最明顯的問題會浮現:1. 資安 2. 隱私

  1. 資安:當駭客攻擊公司時,只要針對幾台伺服器去攻擊即可,根據微軟發布的亞太資安研究報告指出,台灣2017年因資安攻擊事件造成的經濟成本損失,高達8100億新台幣,相當於台灣GDP總值的5%。這種現象在全世界各地都在發生。
  2. 隱私:由公司保管大家的資料,是基於信任這家公司,但儘管像Google跟Facebook,出賣客戶資料的例子已經罄竹難書。

如果使用去中心化的儲存方式,我們可以有效的降低被攻擊成功的機率,以及利用智能合約去做個人隱私資料的保管。之後會寫一篇中心化、去中心化儲存的詳細比較與其介紹的文章。

 

想了解更多區塊鏈基本知識,請看上一篇《1分鐘 淺談區塊鏈

 


《Blockore Team - Bill》

 

 

blockore
None

新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