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cebook 的全球幣,談金融科技的演進和社群通路

就在今天(6/18)臉書發佈了其全球幣的白皮書,究竟臉書何以轉向全球幣之發行,本文希望藉此討論一下臉書商業策略之轉變。

Facebook Releases Cryptocurrency White Paper for Libra Currency
Social media giant Facebook has released the white paper for its long-awaited cryptocurrency and blockchain-based…cointelegraph.com

還記得去年LINE發佈說要搞LINK代幣時,我曾撰寫一篇文討論LINE的代幣經濟學,曾獲得許多朋友的回饋。那時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像LINE這樣的社群平台不再單純依靠社群的廣告和貼圖來賺錢,而是漸漸擴展其服務至支付金融服務當中,甚至透過LINK幣考慮跟虛擬經濟合體。

關於社群平台的發展,近來有三項新聞值得我們看一下,並思考其背後原因。

  1. Facebook的發行全球加密通貨

Facebook Sources Say That Stablecoin White Paper Will Come on June 18
Multiple sources are expecting Facebook to launch its stablecoin on June 18, IT and fintech magazine TechCrunch…cointelegraph.com

2.EOS的社群平台Voice

「還是社交平台吧!」 Block.one 宣布在 EOS 區塊鏈上推出「 Voice」:將與社群用戶共享利潤
背後支持 EOS 區塊鏈開發的公司 Block.one ,在今天早上(台灣時間)於華盛頓 D.C 的 b1June 大會上宣佈不少重要消息,包括與 Coinbase 合作推出學習 EOS 計畫,升級區塊鏈編程語言、支援 WebAuthn…www.blocktempo.com

3.LINE 和Visa合作的新聞

LINE Pay攜手Visa 開放服務內可直接申辦Visa數位支付卡 | 聯合新聞網
LINE Pay稍早宣布與Visa達成策略聯盟,未來將使LINE用戶可直接在服務內申辦Visa數位支付卡,並且可配合將現有Visa信用卡或金融卡加入LINE Pay,進而透過手機等裝置完成快速支付,同時也能讓使用者藉由LINE…udn.com

這三項新聞仔細探究一下,大家可以發現一件事,那就是「社群平台」漸漸往金融服務發展。另一方面,作為區塊鏈技術發展之EOS, EOS 背後區塊鏈開發的公司 Block.one 也往「社群平台」邁進。為何都選擇社群平台? 本文打算從這個點切入討論,下面我將從三個角度論述: LINE在台灣的佈局、Facebook的轉型和金融科技發展談起。


1. LINE在台灣的佈局

如果把LINE在台灣相關之新聞整理一下,可以發現:

早期與中信金合作,推廣第三方支付的信用卡代收代付,透過信用卡搶佔市佔率和用戶黏着度,並搭配點數經濟進行。接著透過與一卡通合作,推動LINE用戶間的資金傳輸,提升小額支付上的便利性。最後則是台灣網銀3搶2,LINE也提出純網銀申請,期望未來除了支付外,能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從LINE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來看,其正是一個典型的金融科技例子,透過合作結盟,善用社群平台優勢,吸引消費者而攻入金融支付市場前端服務。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LINE真正潛在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其他實體銀行甚至是其它純網銀對手,反而動作頻頻的「Facebook 」,要發行全球幣的Facebook更會是其潛在的競爭者。


2. Facebook的轉型

自從GDPR實施以來,隱私權和消費者的數據權利逐漸受到重視,在各國政府日益重視,以及用戶個資隱私權利意識之崛起,臉書也不得不面對其相關營業模式之改變。加以近年來劍橋分析、假新聞、個資洩露等負面新聞,於今年3月初臉書即宣布說要打造隱私平台,並發展匯兌等相關業務,並說明要先在印度進行試點。

臉書這個商業模式的轉變,可以發現過去透過免費吸引用戶,再來利用用戶個資進行廣告 行銷、投放的營利成本,在GDPR實施後逐漸升高。假消息、資安問題也促使其用戶流失,故而開始嘗試將隱私還權用戶,並說明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軍P2P支付市場,Facebook正式從數據廣告朝金融科技邁進。


3. 金融科技之發展

在談金融科技前,我想先從科技業者和金融服務業者之早期協作開始談起。一談到金融科技,我們常常覺得銀行落後而科技業者進步,但若追溯歷史到1990年代左右,會發現早期科技的創新,幾乎都是從金融機構內部產生,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可以分為:

金融機構的創新(科技金融)

如ATM、金融EDI、網路銀行,其實都是早期銀行因應科技變化下,所做出的改變。如ATM可以讓金融服務不限於分行營業時間,金融EDI讓匯款數位化,簡化人工之不便,網路銀行則是因應網際網路和個人電腦的出現,提供電腦PC的使用環境。

不過因為本質還是以金融機構為中心,服務上面來說僅是在取代銀行既有的流程或簡化人力,而不是真正的以客戶需求為改良方向,所以很容易有使用者介面UI不親切、難使用,或系統老舊不符合外在環境變化等問題。

科技業者的創新(金融科技)

要理解金融科技的發展的背景,其實我們可以從Paypal、中國淘寶電商的故事開始說起,思考一下為何科技業者要開始涉入銀行的金融服務呢?

如果有讀者早期使用過銀行提供的網路服務,常常可以發現用戶前端的UI非常難用或是系統不發達,難以符合網路金流服務快速的需求,而且系統老舊就算了,可能手續費還高的嚇人。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而導致網路交易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在跨境交易上,買賣雙方金流難以串接的這件事就更被突顯出來,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不符合網路世界金流之需求,這也是Paypal早期發展的背景,希望處理跨境匯款困難的問題。

而淘寶的故事,則是在電商買賣活動下,銀行支付系統無法符合消費者們針對「履約保障」的需求,既然無法期待銀行的改變,那麼淘寶就自己跳下來處理買賣雙方的需求,這就引發了一個變化,部分科技業者逐漸從金融服務的後方,走到用戶的前端,從後方的系統設計、維護轉向以科技解決用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如TransferWise的換匯服務,WorldRemit處理移工的匯款。

這也是我們常常在談的金融科技。既用科技解決客戶之服務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

談到金融科技時,常常會有人把密碼通貨一起比較討論,我認為這兩者有著本質上之不同,而既然臉書要發所謂的密碼穩定幣,這邊就額外談談「密碼通貨」。


金融科技與密碼通貨

虛擬世界的金流以及實體世界的金流,在過去我們認為所謂虛擬世界的金流對實體經濟不太會有多大的影響,就像世紀帝國裡面的黃金、線上遊戲如魔獸世界之金幣。不過2008年比特幣的出現,這種背後無需一個特定人運作的模式,亦不能隨意被更改數量的特色,真的就大大改變了虛擬世界金流的模式。

過去我們在網路建構起來的虛擬世界,在傳訊息等方面雖容易,但在匯錢和收錢這件事卻不那麼方便,還要透過金融業,金融業透過科技取代其人工作業時,這就是「科技金融」。

當金融業服務不好時,科技業者開始改善金融服務,提供各種意想不到的科技運用,這就是「金融科技」。

加密資產則是打算改變依附於「實體」金融的局面,不再透過銀行或是金融科技業者,透過網路協定即可達到價值傳輸。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它已經有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經濟模式,不同於實體的「貨幣經濟」而是網路上自己的「代幣經濟」或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

因此我不認為區塊鏈下的Defi可以稱為金融科技的一種,因為它根本上在於「改變實體貨幣」體系,而不是如金融科技般地「優化實體貨幣」體系內的金融服務。

本文認為已有兩套經濟體系產生,一個是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業者建構起來的「實體貨幣」體系;另一方面,則是由區塊鏈公司和去中心化信仰者支持的「密碼通貨」體系。當然,還有更多人嘗試做這兩套體系間之服務提供者,如一些虛擬通貨和法幣的交易所。


結論:社群平台與金融科技

回到社群平台的討論上,在思考這件事時,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上面,各位可以想想你最常產生關注力的地方是哪裡呢?是銀行的網銀頁面、電商平台、遊戲世界、影音平台還是什麼???

如臉書、LINE等等的「社群平台」?

如果你的社群平台是作為你在虛擬世界的另一個身分,就不難懂為何社群平台業者做金融服務有很大的優點,因為社群平台最終會成為大多數人在虛擬世界交流的地方,如我國的LINE,美國的Whatsapp,以及共同的Facebook平台,他們就是我們在網路上面的「社交通路」,透過社交平台更可能讓你我付錢於無形之中,整合進去的服務讓我們付錢像傳消息一樣簡單。

在網路世界的「通路」是可以跨領域、跨業別的,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也很難做到臉書這般有20億多用戶這樣的規模,所以如果他瞬間成為多數人的共通金融平台,那麼在跨國、跨成本、中間機構都不在,成本將可大幅度降低,其發展起來帶來的效益將非常巨大,未來甚至可以立足支付、放眼借貸、財富管理等服務,運用金融數據和非金融數據,打造一全面性的金融服務。

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 — Brett King

而臉書所要打造的密碼通貨(加密通貨)必然也會想要打造與「密碼通貨」體系間之交易,如其穩定幣發展策略成功。臉書恐將成為一最大的金融科技業者及一龐大的金融業,其幣別更可能成為臉書用戶經濟圈之計價單位也說不定。

至於臉書幣會是符合密碼通貨精神的產物嗎?符合虛擬世界去中心化、治理分散化等等的,還是只是個實體貨幣經濟下,另一個拔山倒樹而來的金融科技業者呢?

全球幣的設計如何呢,讓我們看看白皮書吧。

上述文章僅作為思考臉書發幣背後因素之一些感想,之後會再針對臉書的Libra Currency撰文分享其相關重點並評論。


《Arthur》授權轉載

Arthur
對科技、知識、自學有著極大的熱忱,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是我的興趣。本科是法律,但期望不限於此。目前朝Coding Lawyer邁進。email : arthur80122@gmail.com

新增留言